建甌市位於武夷山脈東南面,鳩峰山脈西北側,又稱芝城,古稱建安、建州、建寧等名,福建省的建字即因建州而得名。西北方的崇陽溪與東北方的松溪匯流此處成為建溪,為閩江源頭支流之一,船運可通廣州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曾遊經此地,並在其著名的《馬可波羅遊記》指出,當時建甌市城大、橋美,城內女子標致華貴,商業發達。
漢末漢獻帝建安初年(196年),將閩地當時人口較多的三個聚落改名並設立成閩地最早的三個縣,分別是建安縣、南平縣與漢興縣,寓意為:「建安初年,平定南疆,漢室復興」。建安縣即現今的建甌市,南平縣即現今的延平區,漢興縣則是現今的浦城縣。據史料記載,建安縣比南平與漢興更早成立,且漢獻帝以自己的年號直接命名,漢末時此地造船業已極其發達,是閩浙贛三省的交通要衝,因此自古各種商貿與文化活動也十分興盛。
五代時,福建曾有閩國出現,為「五代十國」的十國之一。王審知為閩國的開國君主,即位時定都於福州,因王審知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,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爲「開閩尊王」。他在位時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,並儘量避免戰爭,因此吸納許多從中原逃離戰亂的人才,又積極發展海外貿易,為之後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奠定奠下很好的基礎。馬祖北竿鄉阪里村王家大宅內即有供奉閩王王審知,是凝聚阪里王家的宗族中心。

王審知死後,王室宗族迎來內鬥紛亂期,當時的建州刺史,也就是王審知的第十三子王延政,因而自行於建州稱帝,建國號大殷。使得建甌市也曾於短暫的時期尊為一國之都。
明朝時此地稱為建寧府,素有八閩首府之稱,據明朝修訂的《八閩通志》中記載,明代建甌城牆「周圍兩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,高一丈九尺」,也就是近7公里長,6米多高。城牆上還設城樓24座。目前僅有鼓樓、通仙門、臨江門、通濟門和威武門存在。然而建甌還存有許多老民居,古樸耐看,藏於村莊深巷,仍然可見老城居民之人文底蘊。
建甌市著名的美食包括板鴨、光餅 以及豆腐娘粉等。建甌市的板鴨據說早在閩王時期已是貢品,肉質肥厚,味道香美。光餅相傳原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部隊的乾糧。後人為了紀念戚繼光,將這種乾糧命名為光餅。豆腐娘粉則是一種豆漿加上米粉後進行調味的獨特料理,是建甌市民的傳統早餐。
在建甌市北方,現今東峰鎮境內,曾有北苑御茶園,每年產製高品質茶葉上貢朝廷達458年,是為北苑貢茶。北苑之名,由來自王審知時期。據說王審知喜歡喝茶,而東峰鎮境內(當時稱為吉苑)的茶品質好,最受閩王喜愛。管理這片茶園的主人張廷暉,因為戰亂頻仍,便將茶園獻給了閩王,閩王因此大喜,當下封了一個官銜給這位主人,依舊讓他管理茶園。從此吉苑也稱北苑,這便是北苑御茶園的由來。而張廷暉則被後世茶農茶工尊為茶神敬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