弓魚 魚產離水運輸的古早保鮮法門

在台灣,如果走在傳統魚市場,有時候可以看到店家把魚彎曲,以繩子將之綁成弓形擺在檯面上販賣,這不是為了讓魚美觀上相、引人購買,而是一種傳統的離水保鮮方式。這種方式,稱作弓魚,這種傳統,則來自閩北的建甌。

肩挑百餘斤鮮魚去趕早市,在閩北建甌,人們對這樣的鮮魚離水運輸,早已司空見慣;而漁民也神情悠然,沒有一點為魚兒擔心的樣子。這就緣於當地一種奇特的綁魚保鮮法——「弓魚」,已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新鮮的塘魚經過此法處理,既可以除去塘泥味,還可以延長其存活時間。
弓魚技術創於何時,並無可靠文獻紀載;而根據建甌漁民口耳相傳,弓魚可能在明朝萬曆年間或者清朝乾隆元年(1736年)由建甌鐘樓村漁民王創仔無意之間發現,他發現後依此法賣魚,因為保鮮狀況比一般的魚還要好,因而廣受買家歡迎。因為太受歡迎,甚至相關的故事流傳下來,說是有漁販眼紅,認為弓魚手法不過是噱頭,一狀告到衙門,衙門沒辦法,只能下令開兩口鍋分別煮「弓魚」和塘魚進行品評。最終王創仔終以「弓魚」味道鮮美贏得官司,而在當地逐漸形成非「弓魚」不賣、非「弓魚」不買的局面。
為什麼弓魚利於保鮮?從科學角度來看,弓魚之形使得魚口與魚鰓強行張開,因此吸氧多;加上綁縛後活動減少,耗氧量下降,使得離水的魚能有較長的存活期。在台灣,即有動物友善團體評論指弓魚的做法延長魚類的不必要痛苦,現代技術已有其他保鮮方式可行,因此弓魚已在台灣越來越少見。而在建甌,因從事漁業的人減少,弓魚技法也開始式微,有面臨失傳危險。弓魚此一具有特色的產業風景,也許就連在建甌也會越來越少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