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嵐谷燻鵝是一道閩北傳統名肴,其源自武夷山北面的偏遠鄉鎮嵐谷,三十年前,外地人大老遠跑到嵐谷就為嘗嘗燻鵝,一飽口福,臨走時還不忘再帶上一隻;三十年後的今天,武夷山市區、景區到處都有「嵐谷燻鵝」店。

武夷山市北方的嵐谷境內溪流縱橫,青草茂密,是一處天然的養鵝場。到了嵐谷鄉,放眼望去,小溪上、田埂邊、溝壑裡到處是成群的白鵝。農村地方吃東西就地取材,因地制宜,菜式以鵝出名不稀奇,但如何能讓它這麼出名,倒是可以玩味一番。
製作嵐谷燻鵝,需要經歷許多步驟。首先,選取肥瘦適中、肉質鮮嫩的鵝,並進行醃製,再將醃製好的鵝放入混和好的香料中浸泡數小時,讓其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。接下來,將鵝懸掛在煙燻房內,用檀木炭慢慢燻製,使鴨體自然沾染濃郁的煙燻香味,直至鵝皮漸漸呈現金黃色澤,並可聞到微微焦香,方才大功告成。因此,理想的嵐谷燻鵝,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鵝肉的鮮美和煙燻及香料的香氣,令人陶醉其中。
據說,明朝時期,喜歡美食的建州教諭李士龍到了嵐谷這裡,當時負責招待他的是一位窮學生,家中只有一只鵝和一口破鍋,於是只能宰鵝烹飪。這位學生在忙亂的準備中,可能誤將鹽巴辣椒撒入鍋中,等發現時,已經來不及,只能硬著頭皮端出招待客人,沒想到李士龍品嘗後大為滿意,建議學生不要上京趕考,而是做起燻鵝的生意。從此,嵐谷燻鵝成為了當地的特色美食。
這則故事有許多問題,讓人懷疑其正確性。比如,辣椒原產地為南美洲,傳到中國後,大約是清朝時民間才普遍認識其食用價值,因此光是使用辣椒的時間上就得先打上問號。雖說如此,它倒說對了一件事,也就是,嵐谷燻鵝便是靠著這香料帶出勾人的香氣,才畫龍點睛地成為了閩北的特色菜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