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唐代以前,閩北在全國毫無地位,是遙遠的化外之地。進入宋代,閩北默默積蓄的驚人能量,突然爆發,從向來受中原忽視的蠻荒之地,一轉而成文化高度繁榮地區,光是宋朝一代,閩北為人所知的名流顯宦、文人學者,比其他時代都還多上許多,讓人不禁想探詢,宋代的閩北敬竟是迎來了怎樣的時代機運?

話說唐末南北朝後,由於北方戰亂頻繁,使得原本居住中原的不少文人士族紛紛避禍南遷,《建寧府誌》即云:「自五代亂離,江北士大夫、豪商、巨賈多避亂於此。」此一現象,到了北宋末南宋初,北方人民再度因為靖康之亂而大舉南遷、定居,使得閩北作為中原入閩的關鍵地帶,一時之間人文薈萃,百工眼界、技術紛紛提升,也帶動了閩北地域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。
一方面,始於五代的建陽刻書業在宋代達到頂峰,且建陽刻書受到大自然的關照,周邊滿是質地堅韌的梨木,比起福建書坊所用鬆脆易朽的榕木更適於雕版。麻紗刻書、順昌造紙,帶動經濟發展之餘,也為閩北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。以至於,書院興起,學風濃厚。
兼之閩北山多田少,使得南遷士族文人除了種田務農外,也多以讀書仕進為養家活口的生活出路,因而普遍來說,閩北人民更重視子女的文化教養。據《八閩通誌》記載,宋代建州進士共1313人,位居全宋前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