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個地域都是時光膠囊 令人想不到的閩北文化活化石

閩北地處閩、浙、贛三省交界,地形以丘陵為主,溪流密布,本身具有相當的地域封閉性,而又有歷史因素,使得中原傳統文化大量傳入,最終閩北像是某種時光膠囊一樣,在這環境裡,留下了許多中國其他地方已不得見的文化活化石。

閩北山多水多,環境易於安居,不利移動,許多留下來的人,整個聚落皆帶著原鄉的習慣繼續生活,同時,聚落間又因交通的阻隔而提供了文化留存的適度空間,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整個閩北並沒有集體性的「閩北話」,而是各地方使用個地方的語言,崇安人講崇安話,建甌人說建甌話,彼此之間差異極大,因而閩北成了閩地族群最多、語言分布最複雜的地區。

因著方言各異,在閩北還能見到外省傳入的古老傳統戲曲,比如明末清初曾流行一時的「四平戲」,這種劇在清中葉後因種種原因而衰落,許多人都以為在全中國找不到了,沒想到竟在政和一帶以原始的形貌保存下來,成為學者研究戲曲史的重要參考。

又如漢代盛行的斜撐拱在現今北方建築早已絕跡,就連文物古蹟皆不得見,到了閩地其他地方也少見,卻偏偏在閩北各縣市民居中大量存在;而在一些文物建築如邵武寶嚴寺、建甌東岳廟、浦城雲峰寺中,殿宇壯觀、斗栱規整,完全合乎古代朝廷頒布建築規範。在在都是閩北人習以為常,行內學者看到要眼睛放光的遺存寶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