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武儺舞 在遊行隊伍中跳舞祈福

邵武史稱鐵城,三國時本稱昭武,後因避司馬昭之諱而改稱邵武,境內多峽谷盆地,濕氣亦重,因而常滋生瘟疫,古代邵武人對付瘟疫,靠的是特殊的巫舞—儺舞。

在史料紀錄中,在邵舞和平鎮以及大埠崗鄉等地,歷史上時有發生各類烈性傳染疾病的現象,《邵武府誌》中曾多次提到「大疫,人死幾半」,可見古時邵武瘟疫的嚴重程度。閩地本來即有尚巫的傳統,而在這樣的環境,人要對抗自然與疾病的威脅,更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對神靈的想像中,而有了儺舞驅邪祈福的儀式。

邵武的儺舞是一種表演者頭戴面具,扮演不同神明,一邊隨著由神隊伍行進,一邊舞動身體的祈福舞蹈,就學者研究,邵武的儺舞吸取了中原文化、楚文化、古越文化的民俗特點,又受到彌勒教、無為教等多種宗教的影響,早已自成一格,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舞蹈型態,包括「跳八禡」、「跳番僧」、「跳大小番僧」、「跳彌勒」等四種儺舞形式。

這些儺舞多半隨著民眾祀神的生日而進行,當游神隊伍途經鄉鎮廣場、村口、廟宇,通常民眾都會夾道圍觀,虔誠者還會燃放鞭炮以示敬神,而舞者在行進中則會變換隊形與步伐,整體節奏穩健,動作古樸,帶出一種莊嚴之感。以上描述,如果是常參與台灣傳統信仰繞境活動者,一定可以想見其畫面,因為那幾乎就和繞境隊伍中的八家將所負之責類同,而八家將,正也可算是一種台灣儺舞文化的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