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茶金歲月探源 武夷茶香遠播

細看歷史,在清代與日治時期,台灣以樟腦、蔗糖、茶葉為主要外銷品,樟糖茶並稱台灣三寶,其中茶的發展,可說與閩北武夷最有淵源。

查閱歷史資料,關於台茶淵源,〈台灣通史‧農業誌〉紀載:「舊誌稱:嘉慶年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,始於武夷茶,植於桀魚坑(即新北市平溪、深坑一帶)發育甚佳。」也就是說,台茶源於嘉慶時一位叫柯朝的先民從武夷山帶回茶種。然而此一說法,近代亦有認為是連橫1910年代在寫《台灣通史》時,受到了 1915 年臺灣總督府茶樹栽培試驗場主任山田秀雄的一份調查報告影響。

另有南投鹿谷凍頂烏龍茶由來,一說是1855年時鹿谷鄉人林三顯資助林鳳池赴福建應試,後林鳳池中了舉人,在遊覽武夷山、品嘗了武夷岩茶後,從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帶回36株茶苗,為了報答恩情,他將其中12株茶苗交給林三顯,由林三顯種植於凍頂山上,成為凍頂烏龍茶的開端;又有一說,認為是在鹿谷鄉凍頂巷的蘇姓人家,於乾隆年間在凍頂山開墾種茶所致。有趣的是,《台灣通史》也有提到凍頂烏龍茶,但與北部茶不同,連橫認為凍頂烏龍茶是台灣原生茶種。

撇開以上趣聞不談,事實上,台灣北部新店、深坑等地,早在嘉慶年間就有從福建引進茶樹種植的紀錄,其種植與製茶技術更多由福建師傅傳授。近年由於市場比賽茶以「青心烏龍」為主流,因而大紅袍等武夷岩茶品種幾乎不見於市場,不過到現在台灣若干地方仍找得到武夷品種的茶葉,是早年產製量大所留存的貨底,數量稀少,算是歷史的餘韻尚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