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北古建築 理性節制內斂的書香做派

閩北的古民居傳統技藝緣於明末清初,為保護現存的閩北古民居,光澤縣自2009年成立光澤縣文物保護維修中心,並在2017年,閩北古民居傳統營造技藝(光澤)入選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閩北古民居建築風格源於徽派建築,普遍具有徽派建築的馬頭牆,馬頭牆又稱封火牆、風火牆、防火牆等,其因村落房屋密集,有防火防風需求,故民宅的兩山牆頂故意設計得高出屋面,形似馬頭,因而稱為馬頭牆。

閩北建築除了受到徽派建築影響,因地方環境不同徽州,在發展過程中又與地方自然人文風光相融合,而有自己的特色,由於閩北受到朱子儒家理學與周易思想影響頗深,在建築上不論選址、布局、構造等都充滿天人合一的概念與對自然環境的尊重,與閩南建築的明豔奢華與閩西建築的渾樸厚重比,閩北建築更有著理性節制內斂、曖曖內含光的書卷氣息。

閩北建築在天井式布局的多進多棟建築群裡,以廳堂為核心,存在公共性、禮儀性與祭祀性。在武夷山古民居的三進院落式住宅當中,廳堂一般在後進的明間,通常將中間一進的明間作為穿堂,並且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,顯出中軸為尊的布局,也與所謂中庸之道具有較高的符合度。

光澤縣的毛景榮式閩北古民居營造技藝的省籍傳承人,對古建築的修復以修舊如舊為原則,包括形制、結構、材料與技術皆遵循傳統,而在木材防蛀技術等傳統不足之處,則採用現代科技補強;至於具有珍貴文化意涵又破壞嚴重的古建築,則封存後以VR方式原地呈現,讓觀者可從中感受歷史的厚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