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帶你遊武夷 看九曲之心

現代人遊武夷,最推崇的就是它的丹霞地貌,那麼古代人遊武夷,追求的又會是什麼呢?朱熹、辛棄疾、陸放翁,這些古代名人曾經在此長住,他們怎麼看武夷?又在武夷留下了那些足跡?古代的旅遊大作家徐霞客,又怎麼評論武夷風貌?

朱熹、辛棄疾、陸放翁是中國宋代鼎鼎有名的文人,現代人就算沒看過他們的詩文作品,多半也知道他們的名頭,他們曾經先後多次主管武夷山的沖佑觀,因而有機會在這裡長住,得以好好遊覽此間山水,三人也同為好友,有機會在武夷山聚首談論世間大事。

話說武夷山九曲溪當中,溪流流到第五曲的位置處,有一塊大石頭位於溪中,石頭大到可坐八九人,四面皆深水,當年朱熹遊覽此處時,覺得它半大不大,剛好適合幾個人登石圍坐,加上石中凹陷如灶,正可用以做灶煮茶、閒覽山水風光,因而把這塊巨石命名「茶灶」,順便寫了首詩:「仙翁遺石灶,宛在水中央。飲罷方舟去,茶煙裊細香。」從此,這塊巨石宛如化成武夷山九曲溪之心,受到同代及後代文人追捧,而〈茶灶〉詩的意境,也成了古人遊賞武夷的典範。

如果朱熹〈茶灶〉展現的是武夷山靜態微觀之美與閒適的游覽心態,那明代旅遊大作家徐霞客寫的〈遊武彜山日記〉則更顯得動態流轉與全觀,尤其他文中評論天遊峰:「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,此峰固應第一也」,將天遊峰能夠綜覽九曲溪風光的特色點出,奠定天遊峰作為武夷第一峰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