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山市的黃岡山:為何是過往閩北人走向江西的必經之地?

在武夷山群峰之中,黃岡山以海拔兩千餘米的高度,靜靜矗立於閩贛交界。它是武夷山的主峰,也是閩北人眼中一道必須跨越的山嶺。對今人來說,黃岡山或許只是登山健行的勝地,但對古代的旅人而言,它象徵著走向江西、連結外省的必經門戶。

古人南下,往往要在這裡停步仰望。山勢如屏障般橫亙,雲霧繚繞的日子裡,彷彿有無形的界線在山巔之上劃開:一邊是熟悉的閩北鄉土,一邊是陌生的贛地山川。穿過黃岡山,就是踏上另一段天地。

族譜中常留下一句「自江西入閩」,許多姓氏的祖先就是翻越黃岡山而來。有人挑著家當,在崎嶇山徑上留下沉重的腳印;有人牽著孩子,邊走邊講「過了這山,就到新家了」。於是,黃岡山不只是一座山,它是閩北人血脈延續的通道,也是遷徙故事裡的共同記憶。

對商旅而言,黃岡山是貨物的驛道。桐木關位於黃岡山麓,因地勢低凹、易於通行,自古便是「武夷八大雄關」之一。茶葉、竹木、布匹、糧食的流通,也曾讓這裡熙來攘往。閩北出產的茶葉、木材、竹器,經由山路馱進江西;贛地的糧食、布匹,也隨著馬幫、挑夫再回到閩北的集市。每當山谷裡傳來牲畜鈴聲與商人吆喝,黃岡山就成了東西互市的橋樑。那些古老的石板路,如今多已荒草覆蓋,但只要輕輕觸摸,仍能想像當年川流不息的身影。只是,究竟有多少移民真實踏過這段古道,史料並未詳載,更多只能從地方傳說與零散記錄中揣摩。

戰亂年代,黃岡山的地勢更顯得重要。誰若把守這裡,誰便能掌握閩北與江西的出入。地方志裡曾記下「控隘之要」,足見它在歷史舞台上的角色:既是門戶,也是屏障。

今日,古道多已荒蕪,桐木關也失去了昔日軍事與稅卡的功能。行走在這裡,遊人或許難以確定祖先是否真的走過同一條石板路,但山風與霧氣仍會提醒人們:在歷史長河裡,這裡曾經是無數腳步的交會點。黃岡山因此不只是自然景觀,更是一個關於遷徙、交流與記憶的隱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