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在閩北浦城的群山之間,九石渡靜靜地展開它的風姿。溪流碧透,丹崖相對,奇石錯落,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畫卷。與其說它是驚心動魄的壯景,不如說它是一種含蓄的美:水與石交融,動與靜相映,讓人不知不覺沉醉其中。

九石渡位於浦城水北溪上游,因溪中九塊巨石橫陳而得名。兩岸岩壁峭立,經千萬年的風化與水流沖刷,岩體呈現出赭紅與灰褐交錯的質感,與溪水的清碧形成鮮明對比。雖不若他處丹霞般赤紅奪目,卻在光影流轉間,展現出低調卻耐人尋味的色彩。
沿岸散落著許多形態各異的奇石:有的如臥牛伏地,有的似象鼻探水,有的猶如古鐘懸空。溪水潺潺,拍擊石壁,迴盪出輕柔的韻律。相傳南北朝文人江淹在浦城當官時曾來此地,見碧水與丹崖相互映照,遂有「碧水丹山」之語。無論傳說真偽,這段故事為九石渡添上了幾分人文詩意,也讓它成為浦城人心中的文化記憶。
夕陽時分,是九石渡最動人的時刻。斜陽映照,溪面泛起金紅波光,岩壁隨之泛起柔和的色澤。水中倒影隨風微漾,岸邊的石影忽隱忽現,整個景致仿佛化作一幅會呼吸的山水畫卷。這樣的美,不在於張揚,而在於靜靜流淌,像一首低吟的詩,悠遠而耐人回味。
在地方百姓眼中,九石渡不僅是一處景致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村落依溪而建,田園與山水相依,紅崖成為守望鄉土的象徵。人們在此祭祀、遊賞、歇腳,將自然景觀融入日常,使九石渡既是風景,也是情感的寄託。
九石渡的魅力,不在於色彩的鮮明,而在於意境的深邃。溪水的靈動與丹崖的沉穩,構成一幅交織的浦城畫卷。它既是大地歲月的痕跡,也是人心中難以磨滅的風景。當人們再次立於溪畔,凝望水與石的對話,總能感受到一種溫潤而悠長的力量,將人心輕輕安放在這片浦城山水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