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走進閩北的山川,最令人驚訝的是它豐富多元的產物:在武夷山溪谷間,滿山茶園的嫩芽吐露著清香;在峽谷坡地,修長的竹林迎風搖曳;而在溪谷岩壁與山體深處,又蘊藏著堅硬厚重的石材。茶、竹、石,看似迥異,卻在同一片土地並存生長,這不僅是自然的饋贈,更是閩北地理與氣候奇特組合的結果。

閩北的山地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與花崗岩山體。這裡峰巒起伏、溪澗縱橫,造就了高低落差鮮明的地形。對茶葉而言,這樣的環境意味著雲霧繚繞、日照柔和,能減緩茶葉苦澀,增添清香。武夷山岩茶之所以名揚天下,正是因為岩壁縫隙與紅壤土壤中蘊含的礦物質,被茶樹根系吸收,轉化為獨特的「岩骨花香」。
而竹林的存在,則得益於閩北豐沛的雨水與適中的氣候。竹子喜濕潤,山澗與谷地的高濕度環境,使得閩北成為毛竹的理想棲息地。特別是順昌、建甌一帶,自古就是「竹的海洋」,不僅供應建築與器具,也孕育了「竹紙」與「竹筍」等多樣文化產業。茶園與竹林常常交錯分布,形成層層疊疊的綠意,讓人分不清哪裡是茶山,哪裡又是竹海。
至於石材,則源自武夷山脈堅硬的花崗岩與大理岩。千萬年的地殼擠壓與河流沖刷,使得岩層裸露,形塑出陡峭山壁與奇岩怪石。閩北各地的村落,往往依山取材,修築房屋基座與石橋。到了近代,建甌、政和、浦城等地更成為石材開採與加工的重要基地。石材不僅構成了閩北的地貌,也構成了人們生活的骨架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這三者其實並非彼此孤立。茶園需要石質山地提供礦物養分,竹林需要山澗石縫儲存的水氣滋養,而石材因茶竹之蔽,往往得以免於風化。這種自然間的互依互生,使得閩北山川展現出茶香、竹韻與石魂同時並存的奇觀。
今天,遊人走進閩北,常常在同一段旅程中,上午登上茶山品茗,午後穿越竹林聽風,傍晚再駐足奇岩之下觀景。茶、竹、石不僅是自然的賜予,更是閩北人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,將山川的多樣性化為生計、藝術與精神的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