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自唐代開元年間設立建州以來,這片位於閩江上游的山川之地,便成為閩北的政治與文化中心。歷經唐宋元明清的更替,建州府始終承擔著統轄閩北的職能,也孕育出豐富的文化與人才。它不僅是閩北的治所,更是一個區域歷史發展的「心臟」,見證了千年風雲。

建州的設立,源於唐代的行政需求。當時朝廷為加強對閩北的治理,特別在閩江上游設立州治,以建安為治所,統轄周邊縣邑。此後,建州在宋代升為「建寧府」,元代一度改制為「建寧路」,明清時又恢復為府治。這一脈絡顯示,無論時代如何更迭,閩北的行政中心始終穩定地落在建州一帶。
建州之所以能成為政治核心,與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。閩江上游自北而南貫通全境,成為閩北與沿海福州的天然通道;而往西則可翻越黃岡山,直抵江西。這使得建州既能控制水運,又能掌握內陸通道,成為「承上啟下」的關鍵。正因如此,朝廷在此設置府治,既為治理地方,也為防禦邊境。
除了政治與軍事功能,建州還是閩北的文化搖籃。自唐宋以來,這裡文風鼎盛,最著名的便是朱熹在建陽的講學,使建州成為理學的重要發源地之一。地方志記載,建州科舉人才輩出,明清兩代貢生、舉人層出不窮。府治中的書院、學宮,承載著士子的理想,也奠定了閩北文化的底色。
進入近代,隨著全國行政區劃的調整,建州府的名稱逐漸淡出歷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建甌市與南平市轄區。但千年的政治與文化積澱,仍深深影響著閩北的發展。當我們今日走進建甌古城,仍可見到府城遺址與朱子文化的痕跡,彷彿在提醒後人:這裡曾是閩北的心臟,千年不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