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「建州八縣」的說法,至今仍在閩北民間與史籍裡流傳。事實上,到明清時期,建州的官方名稱已是「建寧府」,但人們依舊習慣以「建州」來統稱這片土地。這個稱呼背後,承載著閩北千年的政治格局與文化記憶。

自唐玄宗開元年間設「建州」以來,這片位於閩江上游與武夷山脈之間的土地,逐漸成為閩北的政治與文化重鎮。宋代升格為「建寧府」,元時改稱「建寧路」,到明清再復為「建寧府」,其轄區最終穩定為「八縣」之制。
所謂「建州八縣」,即:
-
建安縣(今建甌),府治所在地,為建州的核心,水路交通四通八達。
-
建陽縣(今建陽),書院林立,朱子理學在此發揚光大。
-
崇安縣(今武夷山),以九曲溪與岩茶名揚天下。
-
浦城縣,素有「閩浙咽喉」之稱,是通往浙南的重要關口。
-
松溪縣與政和縣,山水相依,為閩浙之間的交流要地。
-
邵武縣與順昌縣,則向西銜接江西,為閩贛往來的必經之道。
這樣的劃分,與山川形勢密不可分。武夷山橫亙北境,閩江貫通南北,溪谷與山隘則自然成為縣治的邊界。因地制宜的佈局,使得建州八縣既能各司其職,又能形成一個彼此連繫的整體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在明清官方文書裡稱作「建寧府」,但「建州」這一名稱卻始終沒有消失。它是閩北人對自身歷史的簡潔概括,也是文化認同的一種延續。正因如此,後人談到「建州八縣」,仍能立刻理解這是閩北的核心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