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每年夏季,當閩北進入梅雨與颱風季,富屯溪總是最先傳出水位暴漲的消息。這條發源於武夷山北麓、穿流南平城區的溪流,看似溫馴,卻在暴雨來臨時轉瞬成洪。對於世居兩岸的居民而言,富屯溪既是生命之源,也是永恆的考驗。

富屯溪全長約二百公里,是閩江上游的重要支流。它自建陽、武夷山一帶匯集眾多山澗後南流,經延平入閩江。溪水曲折多變,流域地形以山谷為主,河道狹窄、坡降大,雨季時上游暴雨匯流極快,下游平原來不及宣洩,於是洪水頻仍。
地質學者指出,富屯溪的氾濫有三大原因。首先是自然條件:武夷山區雨量集中,土層薄、坡陡,暴雨後逕流直接入溪;其次是地形阻滯,南平以下河道轉為谷地,兩岸地勢低平,極易形成回水倒灌;再者是人為開發。自明清以來,兩岸聚落、田園沿溪分布,近代更有城鎮化擴張、河道壓縮,使得洪水宣洩空間被侵蝕。
然而,富屯溪兩岸的居民並非被動承受。早在宋明時期,人們便以「順水而居」的智慧與洪水共存。村落選址多依小丘、台地而建,街巷略高於河灘,低處則設為臨時碼頭或曬場,一旦水漲即可撤離。建陽與延平老街的屋宇,許多仍保留「下店上居」的格局——下層臨溪開鋪,上層可避水。
近年南平市推行「以河為脈」的治理計畫,透過堤岸綠化、蓄洪調節池與智慧水文監測系統,嘗試讓富屯溪恢復自然緩衝力。地方居民也重新學會與溪水相處:不再把它視作威脅,而是一種季節性的呼吸。
富屯溪的故事,是閩北人對自然最深的理解。面對洪水,他們不以征服為志,而以共生為道。溪水漲落之間,既有風險,也孕育了這片土地的韌性與溫柔——那是閩北山水對人世長久的回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