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和縣

政和縣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浙交界處,南平市最東部,東與寧德市壽寧縣、周寧縣接壤,南與建甌市和寧德市屏南縣相鄰,西與建陽市相連,北與松溪縣及浙江省慶元縣交界。背靠黃熊山,簡稱熊城。最早的建制史可追溯至五代後晉的天福年間,迄今已過千年。

地貌屬東南沿海丘陵區,東高西低。東部為鷲峰山脈北段貫穿而過,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,地勢平緩,土壤肥沃。形成獨特的高山、平原「二元」地理氣候。

政和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松溪、七星溪、龍潭溪等十二條溪流,分別屬閩江、霍童溪、交溪等三大流域,僅有松溪自古可通小船。松溪航道在縣境內的航程為13公里,其中常口到西津10公里、西津到新廠3公里。明時,曾在西津設一碼頭牌坊。清嘉慶年間,朝廷在西津碼頭設有船差一職。1968年後,隨著公路交通的進一步發展,水運銳減,航道逐漸荒廢。

政和縣自古村落分散,古道縱橫交錯。因一年四季降雨頻繁,大多古道為石頭路,路面鋪上雜石,陡坡處鋪成石級,三五里路建一個避雨亭,有的橋梁上面加蓋屋面;供行人避雨,也保證橋梁經久耐用。路亭的形式多種多樣,主要有長方亭、八角亭、六角龍鳳亭、橢圓石獅亭、圓形蟹口亭、龍角亭等。民國時期全縣有古路亭431個。而後,由於修建公路拆除一部分,道路改線荒廢倒塌一部分和少量新建一部分,到1988年,全縣共有路亭百餘個。

政和是古老的茶鄉,產茶歷史悠久。「高山雲霧出名茶」,政和白茶出產在這樣的地形地貌里,靈動的海洋季風和鷲峰山肥沃的土壤,共同釀造了政和白茶特有的山海韻味。從五代十國起,便開啟了白茶千年的朝貢史。到宋代,政和已成為北苑貢茶主產區,「白毫銀針」這一在當時稀有的品種,以其色澤鮮白,「咬盞」不散,成為了鬥茶中的上品,備受世人推崇。

政和縣原名關棣縣。政和,本是宋徽宗在位時期的第四個年號,取政通人和之意。無論是文武大臣,還是宋徽宗對這個年號都極為滿意。然而,宋徽宗於政和五年(1115年),因大臣蔡京上供白茶深受宋徽宗喜愛,然宋徽宗又覺因茶贈銀太俗,他左思右想,不如贈名更佳,於是以其年號「政和」二字贈給關棣縣。並且年號贈了自己就不再使用,先是改用「重和」,幾個月後又改「宣和」,而政和縣的縣名就這樣定下,並流傳至今。

政和的張巡信仰與文化活化石四平戲

閩北的政和是個有趣的地方,它在...

支撐宋代銀本位基礎 松溪與政和交界的古銀礦場貿易傳說

茶文化在閩北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...

因茶得名 政和的白茶發展之路

閩北的政和,自從進貢茶葉獲得宋...

閩北人冬至吃什麼?

冬至,是一年中日照最短、夜晚最...

整個地域都是時光膠囊 令人想不到的閩北文化活化石

閩北地處閩、浙、贛三省交界,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