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攻擊而去官職 反讓朱熹成就教育偉業

許多人都聽過朱熹,知道他是值得尊敬的一代大儒,但到底為什麼值得尊敬,就不一定說得上來了。事實上,朱熹生平喜歡研究儒學,更喜歡把自己的研究發表起來給大家知道,他是第一個將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以及《禮記》中的〈大學〉、〈中庸〉併在一起講的人,因為他,這四部典籍才有「四書」的說法。一方面,名頭大,難免惹來是非,因此也曾遭政敵以輿論攻擊下臺,卻反而讓他更享受研究教學的樂趣。

朱熹為南宋著名思想家,其父朱松,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,後寓居福建。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,14歲喪父,隨母定居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市)五里夫。他天資聰穎,18歲舉鄉貢,19歲登進士,他為官僅十餘年,從事教學五十餘年。他考場得意甚早,壽命又長,因此能一生專心儒學,致力於辦書院、講學。
他發揚《大學》中的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思想,更認為人生在世應該「存天理、滅人慾」,其基本的概念即是「不能泯滅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的事」。
在經歷皇室外妻與宰相的黨爭時,朱熹曾撰好萬言奏疏,打算聲援被貶的宰相,遭到弟子極力勸阻,最終朱熹依照易經占卜結果放棄上書,也因此得以明哲保身,避免了與政敵的過多衝突。朱熹從官場退下後,在許多地方教過書,也和同時代的思想家如陸九淵有過交流與辯論。
他晚年在現今建陽區童游鄉考亭村結草堂講學,經宋理宗賜名「考亭書院」,不但帶起閩北一代儒學風潮,又得建陽麻紗鎮製版印刷的地利,能將思想向外傳遞,因此就連日本與朝鮮都知道朱子之學。也因為他對儒學的再整理,而使他的思想從元代至清代,一直處於官方認同的正統地位,並入祠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