屬於閩北的香辣草仔粿 光澤文子

每逢清明時節,許多人家總會準備好草仔粿,舉家帶著草仔粿和其他祭祀用品前往祖墳,清掃有之,祭拜有之,儀式結束後,供台上這些神明、祖先用過的草仔粿,就在近親遠親的傳遞下,入了彼此的口,好像沒吃到這草仔粿,過節就少了什麼一樣。這項清明吃草仔粿的習俗,閩北也有。在閩北,最有名的草仔粿,非光澤文子莫屬。

草仔粿,又可稱清明粿,客家人則稱青粄、清明粄。清明時吃冷食的習俗最早可追朔到寒食節「寒食三日」、「禁火三日」的緣由,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時間相近,兩個節遂變成了一個節,於是草仔粿也變成了清明時祭祖掃墓離不開的東西。

在閩北的光澤縣,草仔粿被稱為「文子」,據說是光澤話「丸子」的諧音,製作一般先準備萝卜干、香菇干、五花肉、油豆腐、野荞等餡料,將之切成小丁後拌炒,接著開始處理文子的外皮。

文子外皮一般按季節選用鼠麴草或艾草,在光澤,春天多以鼠麴草為主,採摘鼠麴草嫩葉,將之搗爛後,與米漿一起混和,接著以文火慢熬,一邊加熱一邊攪拌以防黏鍋,煮到濃稠成米糰狀時,就可起鍋晾涼。準備好的熟米糰,手摸上去要得不黏手才算適當。

等熟米糰放晾後,接著再將熟米糰分出一一包好餡料,最後放入蒸籠蒸熟即可食用。

光澤文子和台灣一般的草仔粿一樣,米皮充滿青草香氣,但內餡則不同台灣版本,吃來香辣可口,也許地勢偏高,實際有祛寒需求,但因為做得好吃,本來只有在清明等特殊節日有製作,後來變成了一整年每個時節都有人做來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