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武夷茶出口貿易 吸引外地人移居閩北

長期以來,閩北一直是北方漢人南遷的十字路口,這樣的特性使得閩北比起其他地方更加包容開放,易於吸納其他地方技術文化,不但使閩北在宋代達到高度發展,也使得這裡在明清交會的幾場戰亂後能夠快速恢復經濟。

每逢朝代更迭,總伴隨戰事,曾經閩北在戰事後人口數大量下降,甚至許多基礎建設也都遭到了破壞,然而閩北由於自然資源豐沛,茶、木、竹、菌類、果、藥材等產品無所不有,對於荒廢待舉的土地,官方立場為「不主而不稅」、「有力者自為之」,由於生計有保障,還有機會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,使得「流寓者往往不返,安土重遷」。

其中武夷山茶自清初出現紅茶製法後,紅茶便慢慢成為西方各國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飲料之一,武夷茶具有極大的外貿需求,自然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來尋求機會。中國茶的出口貿易自康熙末年1710年以來便開始激增,到了乾隆晚期1780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輸出中國茶葉數量單年度便有兩百萬磅的數目。

隨著外地人的移入,難免因為風俗文化的不同而有糾紛,為解決此類糾紛,官府一來秉持公正立場處理訴訟個案,二來浦城與順昌二地則有開放外地人入籍應試的措施,此舉不但提振讀書風氣,也降低外來者「自認外地人」的主觀意識,消彌了差異,降低了彼此械鬥排他的必要性,如此一來,他鄉來客既已長居久安,大家便都是閩北人,就不需再強分你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