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北人冬至吃什麼?

冬至,是一年中日照最短、夜晚最長的一天,過了這天,溫暖的陽光將漸漸回歸大地,因此不管是哪個農業文化裡,這天通常有特殊的意義,那麼,閩北的冬至都怎麼過,吃的都是什麼呢?

每到了冬至這個日子,閩北各地人民往往會端上湯圓與臘肉與親友同桌慶祝,象徵家戶的團員,這天閩北人端上的湯圓,通常是包餡的甜湯圓,比如在建甌,湯圓這類以粉加工製成的米食在建甌統稱「糍」,因為建甌話的「糍」和「時」諧音,因而有「吃甜糍行時(走時運)」的說法。

然而並非整個閩北的習俗都慣吃包餡的湯圓,也有習慣不包的。在邵武,當地習慣把糯米粉和稻米粉按比例和水揉成一粒粒的丸子,稱作「圓子」,其形狀比台灣慣吃的小湯圓為大,但吃法類似,也是先把冬筍、瘦肉、香菇等配料炒香後,再加水下鍋與圓子同煮,煮到湯汁變得濃稠,便差不多可以上桌。邵武冬季天寒,上桌的圓子熱氣蒸騰、口味鹹辣,不但暖胃,還能出汗。

看完以上介紹,會不會覺得閩北冬至和台灣冬至的習俗有點類似呢?事實上,這是有原因的。秋冬風寒,風邪容易經過肺經入侵體內,按中醫觀點,稻米、糯米等白色食材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,可調節肺氣,增加肺經抵禦風邪的能力,芝麻、香菇等黑色食材則能導引氣血入腎;因此到了冬至這個時節,除了在農事與祭儀角度上予以慶祝外,也多會將黑白兩色食材添在菜餚裡幫助補身,加上台閩傳統漢人文化相近,因此慶祝的方式有相同之處,也就不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