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閩北的政和是個有趣的地方,它在歷史上不太起眼,最有名的或許是政和白茶,其他似乎沒發生什麼太大事情,但往往是這樣的地方,越能找到古老的遺產。比如張巡信仰。比如四平戲。

張巡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殉國的一位縣令,據史載,張巡為了擋下安史亂軍,困守睢陽,以少敵眾,以弱制強,以拖待變,最終成破被俘殉身,但也因此保住了江淮地區。為感念他的忠義,唐朝時已由官方追封為「成濟侯」,南宋時又封「東平忠靖王侯」,因而「東平王」成為後來張巡在民間的稱號。唐時江淮地區便有百姓為其建廟立祠,一同輩供奉的還有殉身的睢陽太守許遠,一般看到雙忠廟,拜的便可能是張許二位,將二位稱為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。此種信仰唐宋較盛,現已較少見。
張巡在閩北的政和主要被稱為東平王,如今在楊源鄉以李姓為大宗的禾洋村還保存傳統的祭祀方式,每年東平王誕辰時,禾洋村會輪流選出十戶人家做為福首,主持慶典活動。把東平王從廟里請出來,到廊橋上、到村民家中做客,以感謝東平王張巡對大唐李氏的忠義。當中,村民還保留戲祭的傳統,表演的是四平戲這種古老的戲種。由於四平腔、四平調等活文化已罕見於中國其他地方,因而受到文化研究的專家特別感興趣。
據說,唐末黃巢之亂期間,祭祀張巡的高、張、林三姓族人避亂時「集體感應」到神明保佑,便將祭祀的廟稱為「集應廟」,這批族人後又於清朝時從福建安溪渡海來台發展,因此在台灣看到集應廟,比如景美集應廟、北投集應廟等,其主祀便是張巡,又稱「尪公」、「尪元帥」。